k30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正文

71亿元出海,中国创新药再次NewCo

时间:2025-09-19 16:16:55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9809   

9月17日,迈威生物发布公告,宣布与Kalexo就2MW7141项目相关事宜签署《*许可协议》及《优先股股权购买协议》。根据许可协议和股权购买协议,迈威生物许可Kalexo就2MW7141 项目相关在全球范围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以及其他方式开发许可产品的权利。

迈威生物将从Kalexo获得最高可达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低个位数的特许权使用费,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返还的首付款及近端付款1200万美元现金,作为对价的一部分,迈威生物将在符合约定条件下另外获得Kalexo总计双位数的A轮优先股。

01.

合作管线尚处临床前阶段

本次的合作方Kalexo,是一家由Aditum Bio设立的创新药公司。Aditum Bio重点聚焦于药物开发的转化医学阶段,由前诺华高管Joe Jimenez和Mark Fishman于2019年联合创立,旨在通过资本和专业资源,加速新药从早期研发到临床阶段的推进。这种模式打造了灵活的初创平台,并由Aditum Bio内部研发专家组成的专职管理团队运营。

显然,Kalexo是一家典型的初创NewCo公司。这也是迈威生物首次开展涉及NewCo模式的合作,其通过与外部资本合作成立新公司来推进特定管线的开发。

本次合作的2MW7141管线,是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双靶点小核酸药物,主要用于血脂异常人群的血脂调控以及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防。2MW7141的协同调控效应明确,其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对靶基因强效且持久的抑制效果,并且脱靶风险较低。作为有望成为*采用非LNP递送系统的双靶点siRNA药物,2MW7141未来可为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治疗选择。

目前,2MW7141项目推进顺利,前期试验初步验证了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双/多靶点小核酸药物研发技术平台的有效性。该平台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与高通量自动化筛选体系,从立项到确定候选化合物仅用时数月,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依托小核酸药物高度可重复和模块化的开发优势,该平台有望拓展至更多治疗领域,进一步强化迈威生物在年龄相关疾病领域的战略布局。

02.

今年已达成3次BD合作,总额118亿

虽然这是迈威生物*次采用NewCo模式达成合作,但这却是迈威生物今年第三次达成BD合作。6月26日晚间,迈威生物接连发布两个公告,宣布与齐鲁制药、CALICO分别达成合作。

与齐鲁制药达成合作的产品是迈威生物的上市药物注射用阿格司亭α。根据协议,迈威生物独占许可齐鲁制药在中国范围内开发、生产、改进、利用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迈威生物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可获得合计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另可获得许可产品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其中齐鲁制药将向泰康生物支付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

与CALICO达成合作的管线则是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人白介素-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9MW3811。根据协议,迈威生物*许可CALICO在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区域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9MW3811的权利。CALICO将向迈威生物支付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 2500万美元,此外,迈威生物还可额外获得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的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

加上本次NewCo的71亿元人民币,迈威生物今年以来达成的合作总额高达118亿元人民币。其中,首付款合计约为6.43亿元人民币。接连的BD背后,是迈威生物一颗渴求资金的心。尽管迈威生物目前拥有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注射用阿格司亭α创新药等商业化产品,但公司目前并未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5.74亿元,2024年同期-4.61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迈威生物资产负债率77.54%,2024年同期为52.73%。其中,短期借款、货币资金分别为10.1亿元、13.9亿元。

当“自我造血”的路径未跑通,“BD回血”将成为Biotech生存的另一条道路。迈威生物也的确通过BD,在短期内缓解了资金压力。此外,迈威生物还在积极寻求“资本输血”,其8月底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综上,迈威生物此次与Kalexo的交易,是基于当前自身实力、市场环境和风险偏好做出的一次战略选择。海外BD的背书能迅速抬升估值并带来真金白银的首付款,缓解资金链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为迈威生物减轻不少后期临床和推广的巨大投入。但新药研发固有的高风险、海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NewCo模式本身的不确定性,都意味着2MW7141的出海之路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迈威生物的成功,最终仍需依靠其整体研发管线的持续产出、多个项目的成功商业化以及应对全球市场复杂性的综合能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特别关注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