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系为纽带,用科技与艺术“携手”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相遇、交谈。
科技与艺术“邂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于戏剧,“科技+艺术”的形式“上新”,目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因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争取宇宙解释的话语权!”观众在艺术的共鸣里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提升包容性覆盖面精准度资本市场力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8月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
2025-08-07 14:21:58
8月7日,盒马公布了最新开店计划:盒马鲜生计划财年内开出近100家门店,新增...
2025-08-07 13:29:53
8月6日上午,深圳证券交易所,年内文化科技制造及创业板过会第一股——汉桑科技...
2025-08-07 12:59:56
7月2日,淘宝闪购正式启动总额高达500亿元的补贴计划,仅一周时间便展现出显...
2025-08-07 12:05:19
晚上九点,用户在小程序下单了太阳能热水器,却找不到预约安装入口;清晨七点,另...
2025-08-07 10:55:45
暑假期间,不少“小胖墩”因饮食不节制、缺乏运动等,体重飙升,甚至引发健康问题...
2025-08-07 10:55:33
暑期旅游旺季,各地文创冰品成热门。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冰馍馍”文创冰淇淋外形...
2025-08-07 10:54:31
三伏天里,当全国多地酷热难耐时,哈尔滨却凭借独特的夏日冰雪文旅业态,成为游客...
2025-08-07 10:54:29
公司提到,Vector的推广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预计2026年开始会看到明显...
2025-08-07 10:33:29
作者:梅根·巴特尔斯 在人类仰望群星数千年的历史中,以及人类数十年来发射探...
2025-08-07 0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