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0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 正文

科普创作中的张力与调和

时间:2025-07-06 02:37:57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6936   

在评价科普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一些原则性的标准,比如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趣味性,思想性等等。有人将其形容为“既要又要也要还要全都要”。高士其在他有关“科学文艺”的论述中也主张科普应兼具三性: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往往这里面存在着“不可能三角”,因为这些原则需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当前科学性是必要的前提,因为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克里斯多芬·道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科学传播的任务,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精确性的前提下,传递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即便在科学性这个原则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有讨论的空间,比如科普创作所采用的科学性与科研成果所表达的科学性是否应该一模一样?科普创作的科学性应该是原则上的科学性,就像《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斯蒂芬·怀特曾经写过的那样,“一段新闻陈述,就其本质而言,是事实与通常印象之间的妥协。在超越某个点之后,新闻在精确程度方面所获得的东西,就将在传播中丢失。……对于外行人而言,所谓术语就是没有术语;对外行人而言的精确是一种印象上的准确而并非特定事实的准确。”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它们在充分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像剥洋葱一样把外行看来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一一展示出来,饶有趣味,科学与艺术浑然一体,这既让读者在科学上收获颇多,也在情趣上有所满足。这种科普作品可谓情绪价值与功能价值兼备,当然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科学上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又要在叙述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在论述数学之美时,狄拉克曾说,研究者在致力于把自然规律表达成数学形式时,应当主要考虑数学美。他也应该考虑简洁性,但必须服从对美的要求……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考虑美感。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把这段话移植到科普创作之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的问题上,即科普创作者在致力于把科学表达成科普形式时,应该主要考虑科学性。他也应该考虑通俗性,但必须服从对科学性的要求……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考虑科学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科普创作过程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等等是存在着一定的张力的,而优秀的科普创作者应该可以通过